梅英疏淡,冰澌溶泄,東風換華年,不知不覺又是三月陽春了。
記得和母親第一次慕名前往“渭水廊橋”一睹風采時,還正值國慶末,初見就覺這橋有秦風。長七百四十八米,寬十四米,設有兩端,建有“冀闕”門,橋面又分兩層,一層可供市民徒步通行;二層為休閑觀景平臺,建有一座主閣和兩座副閣,將古代的廊、亭、坊相互結合,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秦文化風格建筑群,橫跨咸陽湖。
那時秋意正濃,葉落的季節(jié)總是離別多,我和母親走在廊橋上看到的多是老少結伴,行囊隨行。伴隨著囑托,承載著情思,渭水廊橋這片秦建筑風格給我的記憶總有一種離別與歸鄉(xiāng)的思緒交織心頭,它就似冰與火的交融被秋風洗禮,雖凜冽卻不刺痛。
如今再次踏上,渭水廊橋已正名“古渡廊橋”,源自關中八景-“咸陽古渡”。
我和母親站在橋上,春風拂面,一眼眺望竟是春意盎然,無半點凋零,湖的兩岸田野香氛、岸柳青幽、渠水澄瑩、還有那朝霞中的鳴鳥,暮靄里的吠犬,繪成橋邊獨有的一幅寫意掛在我的心屏上,也用以裝飾我空曠的腦際。
我挽著母親的手,走過川息的人群,佇立橋頭,癡癡看著滾滾湖水與聳立不阿的橋,湖是普通的湖,橋也是普通的橋啊,可我卻聽到小橋流水的悠悠歲月,那是咿咿呀呀的綿綿童聲,湖上有水霧升騰的苒苒仙境,那是嘰嘰喳喳的烏鵲橋音。這不是幻覺,湖水這么清澈,猶如母親縫在我對襟小褂上的紐袢,小橋這么聳立,縫合的亦是城市與自然的翹盼。
是?。]有了母親的養(yǎng)育,我又魂歸何處,沒有這座偉岸的橋梁接通南北,城市亦是沉寂與孤獨的。
這片秦漢的故土上流淌著悠久的歷史文化,承載著翹首以盼的往日輝煌。這座橋是傳承,準確記錄著歷史的更替。橋的一頭記憶著秋,另一頭我卻看到了春,那么文化為魂,延續(xù)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根脈,感恩就是骨,就讓我們一起為這座城市重新煥發(fā)它新的青春!